强大的报表分析
一、基础数据统计(细化维度)
用血总量:按年度、季度、月度划分,同时区分全血、红细胞悬液、血小板、血浆等不同血液成分的总量占比;新增按科室分类的用血总量统计,如外科、内科、妇产科等重点科室的用血数据。
异体用血总量:除常规统计外,增加异体用血占总用血的比例分析,以及不同血型(A 型、B 型、AB 型、O 型)的异体用血分布;标注特殊异体用血情况,如 Rh 阴性血的异体使用量。
术中异体用血量:细化至不同手术类型,如心脏手术、骨科手术、腹部手术等的术中用血量;记录术中用血的时间段分布,如手术前、手术中、手术结束前的用血量占比。
患者用血信息:包含患者年龄、性别、疾病诊断与用血的关联统计,例如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平均用血量;新增患者用血次数统计,区分首次用血和多次用血患者的数量及用血量。
手术用血信息:按手术名称分类统计用血量,如胆囊切除术、剖宫产手术等;记录手术时长与用血量的关系,分析不同时长手术的用血差异;统计同一手术不同医疗机构的用血量对比数据。
二、用血评价指标(深化分析)
输血人均用血量:按患者病种分类计算,如血液病患者、创伤患者的人均用血量;对比不同治疗阶段(急性期、恢复期)的输血人均用血量差异。
出院人均用血量:结合患者住院天数,计算日均用血量;统计不同出院转归(治愈、好转、未愈)患者的人均用血量情况。
手术台均用血量:按手术级别(一至四级)分别统计,分析手术难度与用血量的关系;新增同一手术名称不同主刀医生的台均用血量对比。
感恩献血率统计:统计接受输血治疗后参与献血的患者占比;按患者年龄、性别、病种分类统计感恩献血率,分析不同群体的感恩献血意愿;记录感恩献血的时间与患者输血时间的间隔,分析时间因素对感恩献血的影响。
三、工作量统计(拓展范畴)
标本接收记录:记录标本接收的时间、来源科室、标本类型(血型鉴定标本、交叉配血标本等);统计标本接收的合格率,包括标本标识清晰度、信息完整性等。
检验结果汇总:按检验项目(如血型鉴定、交叉配血试验)统计检验次数及阳性率;记录检验报告的出具时间,分析检验效率。
稀有血型记录:详细记录稀有血型(如 Rh 阴性血、孟买血型)患者的基本信息、用血时间及用血量;统计稀有血型血液的储备量及使用频率。
检验费用统计:按检验项目分类统计费用总额及平均费用,如血型鉴定费用、交叉配血费用等;统计不同科室的检验费用支出情况,分析费用分布特点;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检验费用变化趋势,评估费用控制效果。
血液发放明细:记录每笔血液发放的时间、接收科室、血液类型、数量及发放人员;统计不同血液成分的发放频次,为库存管理提供参考;追踪血液发放后的使用情况,确保血液合理利用。
申请审批量各维度统计:按申请科室统计用血申请审批量,分析各科室的用血需求;按申请时间(如工作日、节假日)统计审批量,合理安排审批人员;按血液类型统计申请审批量,了解不同血液成分的需求热度。
科室个人工作量统计:统计各科室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用血申请、标本接收、检验等工作量总数;记录个人的工作完成量,如检验人员的检验次数、审批人员的审批次数等;对比科室及个人的工作量差异,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。
四、库血统计(动态追踪)
血液入库统计:按血液来源(中心血站、互助献血等)统计入库量;记录不同采血日期的血液入库数量,分析血液新鲜度分布。
血液出库统计:区分出库用途(临床用血、报废、调配等)的数量;统计不同血液成分的出库速度,为库存管理提供依据。
血液库存统计:实时监控各血型、各血液成分的库存数量及库存天数;设置库存预警值,当库存低于预警值时自动提醒。
申请量和库存量对比:定期对比不同血液类型的申请量与库存量,分析供需平衡情况;计算申请量与库存量的比例,为血液采购提供数据支持;当申请量远超库存量时,及时启动应急采血或调配机制。
血液库存预警:根据历史用血数据和当前库存情况,设置不同血液成分的预警阈值;当库存接近或低于预警值时,通过系统消息、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;记录预警后的处理措施及效果,不断优化预警机制。
血液过期预警:提前设定血液过期预警时间(如过期前 7 天),对即将过期的血液进行标记;统计即将过期血液的数量及类型,优先安排使用;分析血液过期的原因,减少血液浪费。
五、上报指标(质量监控)
申请单合格率:细化不合格原因,如信息填写不全、签字缺失、适应症不符等的占比;按申请科室统计申请单合格率,督促科室规范申请流程。
手术台均用血量:除常规统计外,计算手术台均用血量的年度变化趋势,评估用血管理措施的有效性;对比同地区同级医院的手术台均用血量,找出差距。
不良反应发生率:按不良反应类型(发热反应、过敏反应、溶血反应等)统计发生率;分析不良反应与血液成分、患者体质的关联,提出预防措施。
输血适应症符合率:检查临床输血是否符合相关指南和规范,统计符合适应症的输血病例占比;对不符合适应症的输血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和反馈。
血液报废率:统计因过期、破损、污染等原因报废的血液数量及占比;分析报废原因,制定降低报废率的措施。
国家级上报指标: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,统计需要上报的各项数据,如年度用血总量、不良反应发生总数等;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;记录上报时间及反馈结果,做好存档工作。
六、输血质控
红细胞合理输注分析:依据输血指南,判断红细胞输注的合理性,统计合理输注病例占比;分析不合理输注的原因,如输注时机不当、输注量过多等;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,提高红细胞输注合理性。
输血后评价明细:记录输血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,如血红蛋白水平、生命体征等;按输血类型统计评价结果,分析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后的效果;对评价结果不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,优化输血方案。
不良反应上报统计:统计不良反应的上报数量、上报及时率;按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分类统计,了解不良反应的分布特点;分析未及时上报的原因,加强上报管理。
大量用血统计:界定大量用血标准(如 24 小时内输血超过 1000ml),统计大量用血的病例数量及占比;按病种、手术类型统计大量用血情况,分析大量用血的原因;总结大量用血的处理经验,提高应急用血能力。
超量用血统计: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,设定合理用血上限,统计超量用血病例占比;分析超量用血的原因,区分合理超量和不合理超量;对不合理超量用血进行干预,规范用血行为。
大量用血明细:记录大量用血患者的基本信息、用血时间、用血量、用血成分及治疗效果;追踪大量用血的审批流程,确保符合规定;分析大量用血过程中的用血节奏,优化用血调度。
超量用血明细:详细记录超量用血患者的病情、超量原因、审批情况及输血后效果;对比超量用血与预期治疗效果的差异,评估超量用血的必要性;建立超量用血案例库,为临床用血提供参考。
输注评价率:统计进行输血后评价的病例数占总输血病例数的比例;按科室统计输注评价率,督促各科室重视输血后评价;分析评价率低的原因,采取措施提高评价率。